當瑪莉遇上黛玉 (續「的部分」的正確用法)
明明在非適當的情況下,多說「的部分」很容易讓人誤解,少說「的部分」這三個字,反而語意更清楚,
但為何人們還要多花力氣犯錯?
我觀察到的情形是:不只是「的動作」、「的部分」被濫用,其他還有「的情形」、「的情況」、「的狀態」等
人們似乎偏執於某種「一個XX的YY」的窠臼句型,不管是電視、演講或日常對話,
你只要開始留意,就會發現情況非常嚴重。
「范佐憲正在做一個修車的動作」
「總統對於學生抗議的這一個部分」
「治安處於一個不佳的情況」
「社會成為一個不安的狀態」
為何不簡單說
「范佐憲正在修車」、「總統對於學生抗議」、「治安不佳」、「社會不安」?
大多數人被提醒語病時,都會覺得:的確,雖然以前沒特別注意,但一經反省後也發覺這是壞習慣。
偏愛多餘且容易造成誤解的句型,這種語病流行的成因我相信跟大多數語病流行成因相同,就是──
「語言能力薄弱」
我們對於不擅長不熟悉的領域,都是由模仿開始,
直至能力提升至某個階段才有辦法開始反省模仿來的東西究竟有沒有道理,
語言能力薄弱,令我們對模仿來的東西好不好,不敏感、不易分辨。
我個人的觀察是:一些學養相對好的人,口條雖未必好,但流行語病犯得少。
書讀得少,使得我們接觸的語句多是臨場反應而生的口語。
臨場反應的口語比幾經推敲的文章容易犯語病,
日子一久,鮑魚之肆何臭之有?
再者,更加重要的,我相信還有一個加劇病毒擴散的重要原因:媒體。
如若傷寒瑪莉終其一生窩在愛爾蘭的小村落,不曾在紐約或任何大都市當廚子,
那麼我們今日可能就從未聽聞過這號人物。
想想站在螢光幕前的藝人、記者,語病患者從事媒體,猶如傷寒瑪莉從事餐飲,
他們的病毒每天透過數位訊號感染難以計數的群眾,
所以拿著麥克風的人,比其他人更應擔待起病毒流行的責任。
讓我捨棄譬喻,談真正的疾病,請看看醫院的醫務人員。
醫務人員每天得接觸大量人群,並且許多都是免疫系統不佳的病人,
所以他們嚴格要求衛生以避免成為感染源。
同理,媒體工作者每天影響大量人群,並且許多觀眾的語言免疫系統都不甚健全,
媒體工作者顯然比一般人更應該──把嘴巴放乾淨。
當黛玉們愛上館子,
而瑪莉們敢當廚子,
你說會發生什麼事?